返回顶部

朝天区:教育扶贫探新路 治愚扶智让梦想起飞

http://www.scol.com.cn  (2016-12-13 07:53:3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向朝伦  

治愚扶智让梦想起飞

——朝天区教育扶贫探新路

“两年后,我将会从现在的流水线工人变成一名中高级技师,月收入也将翻一番。”8日,站在修建的新房前,朝天区朝天镇朱家村小伙子李枰德对未来生活充满无限遐想。

令李枰德没想到的是,初中毕业13年后,还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不仅在校期间费用“零负担”,毕业后还能确保“稳就业”。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并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处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的朝天区,贫困人口较多,脱贫攻坚任务重。

一直以来,该区大力倡导“教育先行”的扶贫理念,不断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全力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积极拓宽教育扶贫渠道,创新留守儿童关爱模式,教育软硬实力得到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符合朝天发展的教育扶贫新路子。

“治愚”和“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现场回放】文少勇是从朝天中学毕业的学生,2014年高考以582分的成绩排名广元市文科前十名,考入四川大学。该同学家庭条件较为困难,为让他顺利升入高校学习,朝天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给予他政策资助,让其享受了4500元助学金。文少勇说:“助学金政策使我们这些贫困学生原本遥不可及的大学梦变得触手可及。”

和文少勇一样,在朝天,许多因家庭条件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孩子,通过国家助学这项优惠政策,圆了大学梦。

【新闻延伸】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朝天区以“治愚”和“扶智”为根本手段,着眼长远,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顶层设计,大力实施“由点到面”的一揽子支持计划,确保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惠及广大贫困群众。

针对因学致贫现象,该区按照着力“全覆盖”的思路,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精准摸排贫困家庭学生底数,建立健全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的资助体系,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及时落地见效。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及时做好幼儿保教费减免、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普高和中职学生免学费及助学金发放、营养餐等工作。今年,兑付各类补助资金947万元,惠及学生19003人次。

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规划和指导。朝天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顶层设计,为教育扶贫保驾护航,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补短板”和“扩资源”并行,构建完整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是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朝天区坚持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师资、有利于幼儿安全方便就近入园、有利于落实乡镇社区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四个有利于”原则,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重点推进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形成了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县、乡、社区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8所,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率84.8%,分别高出《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的25%、15.2%。

“兜底线”与“促均衡”并重,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四均一强”改革和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依法治校活动,确保入学机会均等。进一步改善边远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实行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兜底,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家庭教育薄弱等问题。2016年,该区小学和初中正常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巩固率分别达100%、99.8%。

强基础”和“创特色”并举,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建立完善普高经费投入机制,近年来,投入175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朝天中学创省二级示范高中步伐。积极推行办学目标多样化、课程体系与学校管理特色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5%。朝天中学成功创建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校。

倡导“工匠精神” 拓宽中职学生成才渠道

【现场回放】“有一技之长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前途,也才能改变我们家的命运。”8日,记者见到东溪河乡三龙村二社的罗德彦时,他正在和村民们一起忙着改土垒堡坎,当提到两个儿女时,他的眼睛里充满着期待。罗德彦正是看到职业教育的大好前景,才把两个儿女全部送到技校深造。

【新闻延伸】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朝天区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加快构建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促进就业为导向,探索出“农户、基地、企业、中职与高校”五位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按照“目标任务同向、培训资金同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朝天区统筹资金、统筹管理、统筹实施、统筹培训,增强了职业培训的精准性、有效性,凝聚起职教的强大合力。

在做强职教的同时,该区加快构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模式,瞄准不同用工需求,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精准分类教育,突出“五个面向”,灵活开展技术教育与培训。

面向劳务输出开展特色培训,促进“盲目劳务”向“市场劳务”转变。紧贴劳务市场需求,狠抓特色培训,逐步形成了传统技术型、新兴产业型和现代服务型等“三大类型”,电气焊工、建筑装潢、机械电子和三产服务等“四大品牌”的培训转移特色。三年来,全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600人,有效提升了就业率。

面向农村致富骨干和带头人开展科技培训,促进“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积极采取办班培训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科技咨询与技术讲座相结合、典型引路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和现代农民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实现了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户户有1个产业技术“明白人”。

面向打工回乡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的转变。经教育培训后,一些转移在外的农民,主动自觉回乡创业,实现了“出去一个苦力,回来一个老板”。三年来,全区有1000多名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创办各类项目26个,投资达2亿多元。

面向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抓好培训,提高立身谋业本领。通过成人教育学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双证”教育,使大多数人获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并顺利转移就业。

面向普通中小学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劳技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环节,培养热爱劳动观念,增强动手动脑能力。依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编撰《麻柳刺绣》校本教材,在各小学开设刺绣课。初、高中,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创业知识》教育,实行“双证”齐发制度,全区初、高中毕业生培训率达98.6%。

该区还开展“点对点”校企合作,加强职业学校与省内外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目前,朝天职中已与华为、三星电子、珠海天衍大酒店等企业深度合作,引导毕业生在区内海螺水泥等大型企业就业,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基地和完善的就业网络。多年来,该区职中学生就业率达100%,真正实现贫困家庭“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作为当地最大职教资源,朝天职业中学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职教联盟”,借助联盟平台的企业资源,实行订单培养,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联盟院校和朝天职业中学双向互派教师,有效改善了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实行“3+3”定向培养模式,圆学生大学梦,实现了“出口”带动“入口”,破解招生难题。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该区制定了《朝天区普职融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普职学校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建立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流通桥梁,拓宽中职学生成才发展渠道。借助外力 让每名贫困学子“学而无忧”

【现场回放】“国机集团的慷慨相助,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让我对未来又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今年考取中国地质大学的贫困生向淇云领到助学金后动情地说。

【新闻延伸】朝天区主动向国机集团争取帮扶支持,设立教育扶贫奖励基金,每年投入50万元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真正让每一个贫困学子“学而无忧”。

朝天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区,在教育上历史欠账较大,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该区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加快了全区脱贫奔康步伐。

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学到一技之长,让他们有施展才华、人生出彩的机会。作为对口帮扶的央企,国机集团充分利用集团现有优势资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

在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中,该区与对口帮扶单位国机集团紧密合作,认真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借助国机集团所属德阳安装技师学院平台,引导应往届建档立卡贫困高中毕业生,进入该院接受2-3年的免费职业教育并安置就业。国机集团每年投入资金160万元,向进入该校的朝天贫困生发放助学金、生活补助。今年,贫困学生入学近100人。

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门槛低,不仅面向在校学生,更面向广泛的社会群体。这样一来,学习基础差、因种种原因未能继续深造、在外闲散务工的贫困人员都能享受这一帮扶政策。因家庭贫困辍学的李枰德13年后能重返校园,正是受益于这一政策。

德阳安装技师学院为朝天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30多个工种、15天至6个月的免费技能培训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推荐就业。同时,依托国机集团所属大型海外工程项目和德阳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优先录用或推荐朝天区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人口赴海(境)外就业务工。朝天区与德阳安装技师学院合作,积极开展支教和送培行动。目前,该院10名教师到朝天支教,20名朝天职中教师参加培训。

朝天区还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先后开展了广州助学金、“寒梅计划”、“金秋助学”等20多个贫困学生关爱项目,资助资金达557万多元,精准资助贫困学生1500多人次,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人才。

提升教育软硬实力 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现场回放】一走进朝天二小,3万余册藏书量的图书室,200平方米的阅读室和160平方米的电子图书阅览室让记者眼前一亮。课间活动时间,无论是在图书室,还是在阅览室,学生人数都是最多的,他们或看动漫或看童话或看名著,忙得不亦乐乎。该校创建“书香校园”,就是让师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沐浴书香,健康成长。

【新闻延伸】当前,贫困地区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促进教育扶贫的基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朝天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点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扶贫的重点。该区坚持“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的原则,精准补充师资,重点补足配齐紧缺学科教师,有效破解结构性矛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了名师工作室8个,精准培养名师。构建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教师培训行动”,精准培训师资,重点针对紧缺学科教师、双语教师和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教师开展培训。目前全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97%、91%,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精准流动师资,实现了优秀人才“沉”下去,农村教师“流”上来。近年来,轮换交流校长30多人,城乡教师交流近200人次。

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必须跟得上,这是教育扶贫的关键。该区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加大本级投入,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先后建成两个教育园区。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农村中小学营养食堂建设项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等工程,极大改善了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目前,全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13.34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达30.08平方米。

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育扶贫方式,开展“互联网+教育扶贫”行动,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按照“整体规划、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思路,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城乡“同步课堂”等资源,有效促进了城乡学校优质资源共享。目前,全区37所学校均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构筑心灵家园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现场回放】“把孩子放在留守儿童之家我们放心。”羊木镇“留守儿童之家”负责人说,“近年来的暑假,每天在这里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在这里打乒乓球、弹电子琴、看电视、上网等。学校和附近村镇的留守儿童经常来这里玩。”

【新闻延伸】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投入不打折扣。朝天区整合学校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大力实施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和“爱心小屋”建设,均设置了视频通话室、保健室、心理咨询室等,真正把学校建成了“校园、家园、乐园”。

留守儿童是当前广大农村不容忽视的庞大特殊群体,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该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构建起“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机制,力争为他们撑起一片成长蓝天,筑起一方心灵乐园。

该区在全市各县区中率先出台并认真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意见》,各相关部门协力推进,形成了“覆盖到边、监护到位、关爱到人”的留守儿童动态管理网络。以社区(村委会)、留守儿童监护人为主体,建立家庭监护网络,重点加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安全的监护;以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建立教育管理网络,重点负责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以扶贫部门和基层组织建立帮扶保障网络,重点解决好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以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为主体,建立社区爱心网络,全方位关心留守儿童;各中小学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学校与孩子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家校共育网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目前,全区6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朝天区也被确定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

为及时向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关爱和帮扶,该区各中小学通过调查摸底,全面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各中小学配备了专职生活管理和心理辅导老师,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活动,有力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借助外力,无论是拓宽教育扶贫渠道还是创新留守儿童关爱模式……这些举措为我们眼前这场攻坚战平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让教育扶贫阳光照耀到每一亩充满渴望的心田。

(记者 刘怀英 盛伍)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