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广元利州区:“农旅文”融合发动脱贫新“引擎”

http://www.scol.com.cn  (2017-05-11 09:00:41)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向朝伦  

“农旅文”融合发动脱贫新“引擎”

——生态脱贫的广元利州探索

在生态脱贫中,乡村旅游的“井喷式”发展往往遭遇没有个性创意的同质化瓶颈,最终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盲目发展,影响整体扶贫开发和区域发展。如何依托农村特有的资源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近日,记者走进广元利州区采访。

让农村变景区,资源变财富,村民变股民……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利州区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上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拉响脱贫新“引擎”。2016年,利州仅乡村旅游收入达235221.9万元,同比增长24.3%。带动脱贫4000余人,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种风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村民变股民

古树苍劲,花草斑斓,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栈道木桥随性蜿蜒,行走在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胡晓全的生态农场,犹如画中一般。

“以前只能靠种地糊口,现在在家门口务工,一年能挣近3万元,都是托农场的福哦!”5月5日上午,问及脱贫的事,正在农场忙活的金鼓村3组贫困户王春莲语含感激。

龙潭乡党委书记李树勋说,作为利州区一、三产融合发展的“试验田”,龙潭乡有更多的农户像王春莲一样,依托QQ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起了腰包。前两年,返乡创业的胡晓全看中村子森林覆盖率高和距城近等优势,利用闲置旧校舍与土地共170余亩,不但种地,还“种风景”,办起了涵盖种养殖、农业观光等多种服务的生态农场。

如何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呢?胡晓全说,他带头成立了合作社,一方面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增加农户租金、务工、种养殖收入;另一方面,采取“入股+分红”的模式,将闲置校舍折股量化后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资产年底分红,贫困户也可用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进行保底分红。为加大扶贫带动力度,合作社还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将财政扶持资金以1.25万元/户的资产收益股权量化到80户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旅游。前不久,80户贫困户每户分得保底收益625元。胡晓全估算了一下,合作社带动当地长期务工达40余人、季节性务工年达1000余人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州区不仅让龙潭乡的村民吃上了“乡村旅游饭”,还针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等新业态,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目的地,并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一批”为突破口,解决了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敢调、调不好的难题。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利州区近300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减贫3000余人。

“种文化”村村有特色,乡愁变生产力

“诶——青杠林里橡子多,捡了一坡嘛又一坡,捡不完的陈橡子哦,唱不完的嘛,小哥哥……”5日下午,记者一走进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新村,就听见村里的“文艺明星”杨秀林扯开嗓子给游客唱山歌。

“以前的月坝村穷得响叮当,十里八里不见个人影。现在成了宝地了哦。”说起村子乡村旅游的兴起,50多岁的杨秀林把满脸的皱纹笑成一朵花。作为村里第一个开办农家乐,也是全区第一个建立乡村乐队的能人,杨秀林着实尝到了甜头:种地、当临时导游、带领乐队表演,身兼多职的他一年至少收入七八万元。而这样的变化,都是因为游客能在月坝村体验别样的乡愁:逛明清老院子,走千年麻柳古道,听情趣盎然的月坝山歌。跟杨秀林一样,月坝村的贫困户依托省级月坝湿地保护小区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古老的民俗文化开办农家乐、发展生态种(养)殖等,旅游收入达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月坝村的变迁仅是利州区“农旅文”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剪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留住乡愁、留住游客,利州区将生态养生、民俗、历史等文化与和谐、友善、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20个旅游扶贫新村建设,做响做亮生态田园风光特色品牌,让每一个村彰显绿色健康、乡风文明的共性。同时,常态化开展“文体旅”惠民活动,厚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个性。如:龙潭乡的“风情田园活动周”、白朝乡的“养生体验露营节”、三堆镇的“荷花节”等。

“突破性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业,大力推进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核心区建设。”如今,利州区“乡镇有品牌节会,村村有特色文化”的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态势已形成,既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又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和村民精神面貌,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郭桂花)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