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朝天:织牢群众脱贫致富的健康“网底”

http://www.scol.com.cn  (2016-09-08 10:03:40)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向朝伦  

织牢群众脱贫致富的健康“网底”

——朝天区着眼长效推进卫生计生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62岁的朝天区中子镇村民赵大爷,前些年因妻子长年生病,家庭经济始终在贫困线徘徊,后来他外出务工改变了家庭的贫困面貌。没成想,他的一场大病,让这个家庭又重新陷入了贫困的境地,家庭生活举步维艰。

像赵大爷这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朝天区贫困人群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统计数据显示,朝天区建卡的23502名贫困人员中,有6974人主要因为生病而导致贫困或再次贫困,占比达到30%,在这个比例之外,还有许多群众因为病患,或多或少拖累了发家致富,“病根”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不除病根,难拔穷根。”朝天区卫生计生局局长柳文祥介绍说,探索研究有效措施,帮助因病致贫群众长效脱贫、不再返贫,是摆在朝天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去年以来,该区全面推行卫生计生脱贫攻坚工作,实施能力扶贫、体系扶贫、救助扶贫“三大战略”,建立健全以资金为基础、以项目为手段、以人才为根本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卫计扶贫长效管理机制,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特色之路。

提升能力

纵向整合医疗资源打造“医联体”

“自从乡卫生院与区人民医院结成‘医联体’后,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区级医院的服务,还能享受到乡卫生院的优惠政策。”8月18日,麻柳乡复兴村刘大爷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做骨折内固定取出手术在乡卫生院住院,手术是区人民医院的专家做的,费用却是按照乡卫生院的优惠政策收的。他掰起指头给记者算账,他这个情况,如果是在区医院,除去报销的部分,大概要花3000多元,而在乡卫生院只花了1200多元。“离家又近,家人照顾起来很方便,而且大夫特别贴心,还定期到家里回访。”

刘大爷口中的“医联体”,是朝天区整合优势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能力的全市首推之举,更是卫生计生扶贫的创新探索之举。

作为朝天区成立的首家医联体,“朝天区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由区人民医院、汪家乡卫生院、麻柳乡卫生院共同组成,覆盖了汪家乡、麻柳乡及周边乡镇3万多名山区群众。区人民医院分别派出8名业务能力过硬的医护人员,常驻汪家、麻柳卫生院,开展业务指导及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依据医疗服务需求,在两个乡镇卫生院合理配置住院和留观床位,加大医疗设备投入,提高硬件水平,方便居民就医,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

医联体在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医联体内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其中区人民医院从规范制定、人才培养、专科建设、技术提升等方面对成员单位进行指导,主要处理疑难复杂病和急危重症患者,针对贫困群众的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态势,每月有针对性的安排两期健康教育讲座,主动向乡卫生院开放便捷、畅通的医疗卫生服务绿色通道,为贫困患者提供生化特检项目。乡卫生院主要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开通便捷的查询通道。通过良性的内循环,打造起资源共享、技术合作、人员培训、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利益风险共担等多方面通力合作协作的医疗服务平台,在汪家、麻柳两个片区建立起“三级医院设备、二级医院专家、一级医院收费”的服务格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据了解,在新的“医联体”内,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提高了常见病、多发病在乡镇卫生院首诊比例,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模式,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重症病人在区级医院住院、慢性病人和恢复期病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维持治疗,已成为当地贫困群众的新选择。

记者了解到,“医联体”在实现区人民医院帮助乡镇卫生院提升“造血”功能的同时,还通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逐渐改变区人民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难以维持的状况。“通过成立‘医联体’,将不断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并逐步引导患者小病去基层医院,疑难复杂病和急危重症去综合医院,从而推动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在基层工作多年的汪家乡卫生院院长黄子珍说:“以前,群众生病都往区医院跑,我们院每月来不了几个病员,现在区人民医院派出医生护士常驻,每周都有专家坐诊,一次挂好几十个号都不够。”

71岁的赵大爷,家住麻柳乡天星村,老伴儿因腰椎骨折后遗症长期卧床,儿女们在外打工。很长一段时间,老伴儿生活照管全依靠赵大爷一人。而现在,赵大爷将老伴儿送到麻柳乡卫生院的老年病房。这里,除了自己和专业护士的陪护,更主要的是能享受到医疗联合体的贴心服务——区级医院的主任专家定期查房,人民医院优秀护士全程护理,为住院老人提供全科诊治、临床救治、心理慰藉等专业性服务。

借助医联体这个共通共融的崭新平台,区卫计局建立人员联动交流机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强对年轻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邀请主任、专家病房查房,对疑难病例提出临床指导,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制定治疗方案。选派卫生院的骨干医生参加区人民医院的培训进修,以带教形式提升临床业务水平,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住、工作拿得起、老百姓信得过的全科医生。麻柳乡卫生院院长陈定聪告诉记者:“我们的业务面扩展了、水平提高了,来看病的人也多了。病人的好评,让我们体会到了服务基层的成就感。”

“乡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明显增强。而这一切,最受益的是当地贫困群众。对于因病致贫的群众来说,这是帮助他们摆脱病根穷根的长效之策、根本之策。”汪家乡卫生院院长黄子珍介绍说,建成医联体后,该乡因病致贫的贫困群众人均医疗费用支出降低1600元,有12户家庭已摘掉贫困帽子。

据朝天区卫生计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探索打造融区人民医院、汪家乡和麻柳乡卫生院为一体的医联体,只是他们加强基层医疗能力的第一步,今后,将在全区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通过添置先进设备、引进人才等措施,加快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形成片区医疗辐射能力,再通过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方式,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就近、便捷、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构建体系强化公共卫生保障密织“健康网”

前不久,区人民医院组织内、外、妇产、检验、特检等专业26名医护人员,来到汪家乡水观村、蒋家村,为124户精准贫困户开展健康体检活动,详细掌握贫困户的健康状况、患病情况以及治疗结果。一天下来,共免费体检131人次,免费金额达52400元。

“卫生扶贫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贫困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进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少和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区在卫生计生局的牵头组织下,依托健全有序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和保障机制,打造贫困群众公共卫生保障的“健康网”和“幸福院”。

“以前看个病,往返一趟光车费都要花费好几十元,现在方便多了,我们的健康档案全部录在电脑里,一查询个人的病历和健康情况,显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一个电话,村上的医生就送医上门!”前不久,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清云村开展免费体检活动,在活动现场,今年70多岁的老人李大爷激动万分地对记者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但经常给他送药,每年还免费检查身体,讲解医疗卫生常识,还送宣传资料、送礼品。

李大爷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每次发病都会导致手、脚发肿,以前每次治疗都要租摩托车到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既花钱还费事,到后来,他能忍就忍,把病拖着。由于常年多病,他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以来,他的健康档案被列入免费体检之列,每次发病需要药物时,只要给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村医打个电话,医生便根据他的病情和随访记录,把药配好直接送到他家里。

为了提升对贫困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朝天区出台规定,对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35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孕产妇、结核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七类重点人群加强健康管理,落实重点人群技术服务,建立医护人员与卫生扶贫建卡贫困户孕产妇、病残儿再生育家庭孕产妇、高龄孕产妇、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孕产妇等“一对一”联系制度,及时提供生育相关服务。根据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和身体状况,有序做好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要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体检完整率达到70%、75%以上。

建立贫困人群重大疾病数据库,健全艾滋病、结核病防治目标考核、部门履职、社会参与机制,针对疫情特点实施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坚持重心下沉基层,科学有序扩大检测,落实随访工作,健全医防结合机制,推行“检测-发现-随访-干预-救助”链条服务模式,强化精准防治,提高防治质量。认真开展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孕产妇的宣传,提高对乙肝疫苗接种的正确认识与参与意识。

“有病治、无病防、健康长寿喜洋洋”“心情好、身体棒、幸福生活蒸蒸上”“只要能吃饭、钱就不会断”……记者在蒲家乡多处场所看到,卫生院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发放一些宣传资料,张贴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标语。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让群众掌握一些日常的健康保养和护理知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巡诊活动,送医送药到群众家门口,向群众赠送留有健康热线电话或健康宣传的小礼品。

医疗救助

财政资金兜底扶持撑起“保护伞”

“老头子得关节炎10几年了,以前由于家庭困难,实在没有钱住院治疗,疼急了就买些止痛片吃,现在有了政府的帮助扶持,老头子经过住院治疗,病情好多了。”说起医疗卫生救助政策,家住曾家镇的李婆婆喜不自禁,侃侃而谈。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该区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病、生重病,往往导致整个家庭致贫、返贫。因病致贫成为一部分脆弱性贫困群众陷入长期贫困的重要根源,“看不起病”成为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脱贫路上,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该区全力推行各项医疗惠民政策,强力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等五项综合改革,提高新农合参保率的基础上,采取区财政医疗扶贫资金专项扶持的办法,将全区64个贫困村、6968户贫困家庭、23502贫困人口中病患者和“老弱病残”脆弱人群纳入精准扶持对象,全部建档立卡,提供精准医疗救助服务。根据需要医疗救助的不同人员,制定包含治疗方法、治疗医院、治疗费用在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实行“一站式”办结,由区内经治医疗机构、乡镇合管办随新农合结报时一并办理,并要求全区贫困人口患病人员在区内治疗达95%以上,实现在区内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贫根。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扶贫“七大行动”,切实减轻贫困人口治疗疾病经济负担,助推贫困人口恢复劳动力、脱贫增收。建立一对一、多对一联系贫困家庭制度,积极开展上门服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帮扶。各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贫困人口数据信息实现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动态管理。贫困人口就医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分别组建多个医疗服务组和乡镇卫生院组成医疗服务团队,与全区64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及家庭签约,将重点放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对在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和重特大疾病住院个人医疗费用给予减免。

该区组建由市、区医疗机构等专业专家组成的医疗卫计专项扶贫医疗服务队,深入到村社开展卫计扶贫工作,按照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的思路,先后完成64个行政村建卡贫困患者病情的精准识别,并按慢性疾病、重大疾病、因病致残的标准分为3类,结合患者治疗愿望和病情演变规律,对每位患者落实一名结对帮扶医生、一个医师服务团队、一个科学合理的治疗目标、一个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一系列降低费用的措施,将贫困建卡户的自付医疗费控制在10%以内。

对贫困群众实行精准医疗救助服务,实施免收一般诊疗费、免收院内会诊费、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妇幼健康服务、免费巡回医疗服务、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免费生殖健康检查、免费住院分娩,对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晚期血吸虫病人、对贫困人口大骨节病患者等群体人员不同标准给予补助的“十免四补助”政策。

在大力救助的基础上,该区着力发挥新农合对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支付的主体作用,全额代缴精准贫困对象参合(保)费用2016年提高至120元/年/人,从2017年起全部纳入财政代缴范围。针对建卡贫困患者,降低门诊特殊慢性病及重特大疾病纳入门槛,提高报销比例和额度;建卡贫困对象区内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胆结石、肾结石、扁桃体摘除术、腹股沟疝、孕产妇住院分娩、白内障复明术、四肢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慢支炎等10个病种纳入单病种限费改革范围,并建立逐年动态调整机制。巩固扩大区内“垫付结报”成果,确保“先诊疗后结算”制度普惠,全面推行新农合(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及民政救助“一站式”结算模式。

针对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难题,采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办法,通过办事采集、服务采集、共享采集等,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开展流出人口调查、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等重点调查,及时掌握贫困地区流动人口卫生计生需求。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区、乡两级信息系统应用率分别达到90%、85%,实现流动人口计生证件办理信息化,减轻办事成本。关怀流动人口身心健康,编印《流动人口健康手册》,优先发放贫困地区流动人口,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推动落实卫生计生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接受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在该区李家乡卫生院,村民赵平告诉记者:“现在有地方财政给我们撑腰,当保护伞,老百姓看病吃药的负担轻多了,看门诊的积极性比过去高多了,小病不拖、大病不抗、有病进医院的理念已成为群众的普遍共识!”

“医疗兴,则人健康;人健康,则事业兴。‘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既是集结号,更是动员令。而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真正织牢农村贫困群众的健康‘网底’,有效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同步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柳文祥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徐丽芬)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