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利州区医疗扶贫工作见成效

http://www.scol.com.cn  (2016-10-12 14:49:15)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向朝伦  

四川在线消息(吴筱洁)利州区深入开展医疗救助,发挥城市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让“优质医疗下乡、健康扶贫进村、公共卫生入户,医疗救助到人”落在了实处。

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健全体系深入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卫生计生扶贫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卫生计生局负责,成立医疗救助、公卫保障等八个专项工作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为卫生计生扶贫工程提供组织保障。

完善扶贫规划。按照《四川省医疗卫生计生扶贫专项方案》、《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卫生计生扶贫“五大行动”责任分工方案》和市卫生计生委医疗卫生扶贫专项方案、利州区扶贫开发“六个一批”实施方案、“1715”扶贫攻坚任务中关于定点扶贫工作的要求,制定完善卫生计生精准扶贫工作规划,稳步推进区级医院提标,加强贫困乡镇卫生院建设,确保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稳定。

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行区财政对全区所有建卡贫困人口的参合(保)费用全额代缴,民政部门对门诊和住院自付费用实行分类分段补偿,帮扶部门对特贫困户自付10%的部分实行全部兜底代付,从源头上解决了贫困患者看不起病的问题。结合新农合、大病补偿、民政救助现有报销政策,推行“打捆付费”和临床路径管理诊治医患之间协议制度,测算出药品、材料和检查总费用,分摊报销费用,剩余费用由财政全额买单,提前实现患者定点医院救治费用零支付。到2017年,投入建设资金1000万余元,加快贫困村卫生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实现54个贫困村卫生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配齐配强村医。采取集中培训、定点委培、上挂锻炼、师徒结对等方式,让全区185个村卫生室均有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提高村医补助标准、落实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倾斜政策,让村医成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入户”的骨干力量,努力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优质医疗借船“下乡”,城乡结对共融共赢

优质医疗资源80%集聚在城市,乡镇非常薄弱。实施卫生计生扶贫工程,关键是补上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短板”,解决人才危机。省、市开展的医疗卫生计生健康扶贫,引导卫生人才服务基层,要求三甲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需到贫困县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支援6个月。

该区进一步细化措施,以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分别作为东、西片区医联体龙头医院,全面推行优秀医生多点执业,全面下放考评权,推行三级、二级医院下派医生乡镇考核制度,即:选派有职级晋升需求的医生到对口支援的乡镇卫生院坐诊、查房,由乡镇卫生院对下派医生每月履职尽责情况进行月量化考核。包括疑难杂症诊疗人数、带教课件、与乡镇医生结对传帮带效果、劳动纪律、服务态度等,测评结果纳入晋升及年度考核,满意度超过80分,才能进入评优、晋级、晋职名单。在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区域检验、医学影像远程诊断、心电远程诊断三大中心。乡镇卫生院拍摄的X光片、检测的心电图、脑电图等可通过网络传送到“三大中心”,医学报告则由中心专家出具,从而减少误诊,弥补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

优质医疗资源下乡,不仅极大方便了群众看病治病,也让一些基层医生的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帮扶以来,大石镇125名大病患者定向转诊到区第一人民医院,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近半年来,大石镇卫生院的门诊、住院病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205和157人次。

精准识别救助到人,结对帮扶不落一户

该区安排1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各乡、镇、办事处呈报的2971户4223人需医疗救助人员进行再次识别,针对摸排出需要救助的3700人(含经开区)进行建卡造册,从治疗意愿,治疗时间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个人治疗方案和经费救助方案,力争在7月上旬全面开展“百名医务人员结对子”帮扶活动,全面落实“1+N”结对帮扶模式,确保1名医务人员结对帮扶1名或多名建卡贫困患者。

医务人员为每位患者落实“五个一(一家定点医院、一名主治医生、一个治疗目标、一个诊疗计划,一系列降费支出措施。)”帮扶措施,为让贫困患者科学合理就医,杜绝跑错路、挂错号、碰错门等。在每一个村落实一个“3+2”服务团队,即村医、乡镇卫生院公卫医生、全科医生和市、区级指导医生各一名,每月定期在乡镇卫生院坐诊。按照分级诊疗原则,分病种按层级分别落实村、乡(镇)、区三级医疗机构归口管理,跟踪服务。由农合经办人员和结对帮扶人员组成“一站式”服务团队,建卡贫困户的民政救助、大病保险等费用报销办理由“一站式”服务团队代为办理。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