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何广华)剑阁县田家乡共和村座落在山清水秀的剑门山区,2015年被列为剑阁县163个贫困村之一。
初冬时节,笔者走进共和村,但见户路建设、民居改造热潮涌动;“微田园”建设、产业培育特色鲜明;环境美化、阵地建设大步跟进;“先富帮后富,共走小康路,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等大幅标语格外醒目,村民们个个扬溢着笑脸,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乡党委书记孙波说:“我们紧紧抓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五个关键环节,举全乡之力,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提升致富本领‘拔穷根’,发展产业‘强支撑’,2016年底,共和村将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指日可待。”
强化基础建设,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要致富,先修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共和村紧抓扶贫开发实施机遇,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和挂联单位帮扶的力量,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投资291.5万元,实施6公里村组道路硬化,建设入户路2.9公里。投资109.15万元,实施自来水管网延伸3万米。争取电力部门投资334万元,生产用电输变电线路和设施扩建增容,目前正在五组施工;投入9万元进行村级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建了标准的图书室、卫生室、爱心超市,完善了村规民约、民生十大工程等制度,通过农网升级改造和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电视“户户通”。到2016年底,全村所有村组道公路和一组入户路全部硬化,全村村民吃上放心自来水。
强化产业发展,激发脱贫攻坚活力
“房前半亩园,屋后猪鸡圈,三亩核桃地,入股可分钱。”这是村民们对“微田园”的生动描述。党支部认为,没有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便没有了基础,也难以持续和突破。基于这一认识,全村大力推动产业驱动、项目扶贫,取得了良好成效。
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该村按照需求进行技能培训,完成新型农民技术培训72人,确保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有一个以上成员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全村大力发展“微田园”,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贫困户户均种植核桃3亩、枇杷2亩、养土鸡300只、养猪6头,并通过武氏山庄引领和带动41户贫困户发展果蔬产业。引进广元绿邦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租赁承包核桃园,2016年,全村烤烟移栽达到120亩;核桃栽植350亩;生猪1150头,贫困户出栏620头;土鸡23540只,贫困户出栏18400只;山羊、牛500头,贫困户出栏200只。
产业覆盖全部贫困户64户。实行“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贫困党员+精准扶贫户”利益连接机制,投资86.2万元,与铁骑力士协作走生猪代养模式,成立剑阁县瑞龙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养殖户100户以上,覆盖贫困户59户,实行入股分红。建成育肥舍928平方米,管理房143平方米,现已填槽生猪450头。养猪场为村委会上缴利润4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6700元,余款33300元纳入分红,每个贫困人口达到158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全村形成核桃、枇杷、土鸡、乡村旅游为主的骨干产业,当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000元以上。
强化生态建设,打造脱贫攻坚特色
离开生态谈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发展谈生态是缘木求鱼。共和村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之路,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着力在高效、生态、经济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环境“三重转型”。以做优村庄规模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村乡联动、村落连片、综合示范区建设、公路沿线整治,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投入267.4万,严格把握“建房必须搬迁、面积控制不超、新建必须拆旧、风貌必须统一”等四项原则底线,易地扶贫搬迁18户61人。投资203.89万元,完成民居改造147户,完成21户危旧房改造,撤除土坯房74间。整合行业投资26.12万元,将村小学旧房进行改造,打造村级阵地建设700平方米(含300平方米文化广场),建围墙50.9米,建公开栏13个,完成后能满足村卫生服务室、村文化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建设用房。搞好全村能源建设,注重住户污水排放,配套环卫设施。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村风民俗。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相结合,充分整合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投入新村建设资金84.5万元,新建公共卫生厕所1个,新建垃圾集中收集点1处。不断优化家居环境,改善农村生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河塘沟渠治理和“五改三建”等行动,引导村民形成良成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