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驻村农技员衡凤英不当扶贫"过路人"

2020-05-12 07:26: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向朝伦

以村为家 不当扶贫“过路人”

——广元利州区驻村农技员衡凤英的驻村故事

四川在线广元消息(郭桂花)一条条熟悉的乡间泥泞小道已变成宽阔的硬化水泥路,一处处低矮的民房已变成座座砖混小二楼,一片片荒芜的山地已变成块块良田,昔日人迹罕至的“空心村”俨然宜居新乡村……5月9日,在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渔洞村,驻村农技员衡凤英向笔者说到村子巨变,如数家珍。

“小衡不当扶贫‘过路人’,她把这里当娘家。”“这儿就是她的第二个家。”对衡凤英来说,村民们逢人就夸的这些话最暖心,浓缩了四年来驻村帮扶的点点滴滴。

衡凤英(右)给村民罗中清讲魔芋套作田间管护技术。

因地制宜描绘产业发展图

渔洞村距广元主城区约35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27人。

农业生产全靠“天帮忙”,家庭收入全靠“卖苦力”,常住居民都是“守门人”。2015年12月,在区农业农村局工作的衡凤英被派驻渔洞村当农技员。面对眼前的“空心村”,她顿感迷惘,一时竟无从下手。当看到村民们渴望脱贫奔康的眼神,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从零开始,改变这里。

“旱地530亩,水田70亩,林地19500亩……要脱贫,必须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衡凤英摸清村子基本情况后,与村支“两委”的同志白天到市场忙调查,拜访种养殖专家,晚上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征求意见,查阅资料。不到一个月,渔洞村多套产业发展建议方案“出炉”,经村民大会讨论,确定了“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产业发展思路。32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分别量身定制了产业发展方案。

衡凤英(右)指导村民何海生做好魔芋施肥和苗期管理

“线上+线下” 培育致富“明白人”

“魔芋种植、管护啥的,多亏小衡教会了我。”在渔洞村三组,贫困户罗中清掏心窝子地说,去年学会了玉米+魔芋套种技术,收入翻倍,今年她家还要增加种植面积。

“产业不变样,愧对老百姓啊。”衡凤英说,让渔洞村产业发展规划变为现实,必须培养一批产业能人、技术能手。驻村以来,她以“输入新思想、普及新知识、推广新技术”为切入点,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培训农业科技致富“明白人 ”。针对像罗中清一样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主要依托农民夜校平台,以专家讲堂、坝坝会等方式进行“线下”指导,同时以“菜单式”需求为基础,开展现场“问诊”。对有文化且熟悉网络操作的村民,则通过QQ、微信进行“线上”培训,辅以点对点视频“问诊”。

四年来,衡凤英始终坚持“关键农时常驻村、农民需求常到村、产业发展常联村”的工作要求,年均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开展技术培训指导80余次700余人次。通过培训,全村培育出以食用菌种植、黄羊和小家禽养殖为主的家庭农场7家,肉牛和水产养殖农民专合社2个,科技示范户10户。

衡凤英(左)指导种植户做好稻瘟病防治。

田间院落共话脱贫奔康路

“何大哥,你家的牛儿啥情况的?天热了,要注意防暑哦。”

“长得很好哟,小衡呐,你又下村来,咋就偷不来懒呢?”看到顶着烈日从田埂上走来的衡凤英,三组养牛大户何武生忍不住感慨道。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哦,再攒把劲,我们就能奔小康啦。”衡凤英抹把汗说。

“以前村子缺资金、缺技术,也曾发展过新产业,但并没有彻底改变渔洞村的穷。”何武生回忆,衡凤英刚来村子的时候,很多村民不抱希望,可她硬是凭着一股不脱贫不回家的干劲,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哪家牲口有啥毛病,哪家香菇该出菇了,她都清清楚楚。”

“即使她不懂,也一定会请专家来讲,大伙儿搞种养殖心里有底儿。”一旁的贫困户赵群坤对衡凤英直夸赞。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渔洞村农户依靠产业户均增收3000余元,32户贫困户实现人均纯收入6200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人均达82.87元。衡凤英获四川省2019年度“五个一”帮扶表扬。

“种养殖业人均收入增加700元以上。”“非农收入人均增加1000元以上。”“让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继续提升脱贫质效……”华灯初上的渔洞村,农家院落里,衡凤英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认真盘算着2020年的冲刺目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