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朝天大滩镇自然村村民:搬家七次 这次最幸福

www.scol.com.cn (2018-10-06 08:24:53)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向朝伦  

    9月30日,对朝天区大滩镇自然村七组的陈云贵家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今天,61岁的他正从交通闭塞、条件落后的大山深处搬到山下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这也是他一生的第七次搬家。
    “我们就住在那个白云罩到的大山后头。”说起昨晚还居住的地方,前几天收粮食扭了腰的陈云贵侧过身子,指着远处山头。顺着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陈云贵的家住在直线距离约三公里以外的大山里,云雾在山间缭绕,一块巨大的裸露岩壁若隐若现。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我们住的那地方艰难的很。”陈云贵讲述,他家从小贫寒,加之父亲体弱多病,他从12岁开始当家,当时的“家”就建那座大山背后的一个悬崖根处,破烂、拥挤、危险。
    为了能让一家人住上安全踏实的房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家先后在山上修了六次房,每次都往外挪一点,但始终没能走出大山,更未能改变贫穷的命运。“虽然有了路,但由于坡太陡,每年都被大雨冲得根本莫法去车。”陈云贵介绍,住在山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通公路。2009年,为了想有一条通到家门口的路,陈云贵想方设法筹集近4万元,周围四户邻居出工出劳,在悬崖绝壁间劈出一条机耕道。坡陡、路窄、毁损大,那条辛辛苦苦刨出的机耕道,至今通过车的次数都不到十次。“要从山上走到这(安置点)至少需要两个小时。”
    “现在‘山上’还养着一头肥猪,就是因为车没法去,到现在已经有500多斤了。”四个月前,陈云贵就联系了购买生猪的人,但至今也没能将肥猪卖出去。他还讲述,邻居徐云德家比他更不方便,离他家还有1公里多的羊场小道。2017年9月,徐云德家开始卖一头肥猪,直到2018年3月,徐云德请了十多个人帮忙,从山里抬、赶、拽,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折腾,才将那头肥猪运出山外。“卖的时候560斤。但早就错过了好价钱,少收入1800多元。”
    说起大山深处的家,陈云贵感慨万千,村民们经历的艰难故事更是说也说不完。“这弄得好呀!地方又大又平,房子亮堂,交通方便……再也不过以前那种肩挑背磨的日子了。”说到这里,陈云贵眯着眼睛,环顾着安置点四周,最终将目光定格在遥远的白云深处。
“好日子里搬新家,心里好高兴!祝福伟大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陈云贵说到这次搬家时很激动,不时用手抹一下眼睛。他说,这是党的好政策,让山里的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晌午,一定留下和我们一起吃饭。”在和陈云贵聊天时,厨房里飘出阵阵炖腊肉的香味,引得路过的人都来送上祝福。
    其实,当天还有10户群众和陈云贵一样,也从大山深处搬到了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余下25户将于近日陆续搬入新居。
    近年来,朝天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443”菜单式易地扶贫搬迁新路,2016年至2018年以来,2682户9086名贫困人口按照自己意愿,通过分散自建、规模集中、城镇购房、政府兜底等4种安置“菜单”,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一代建、农户自建等4种建房“菜单”,自由选择安置方式、自主开展住房建设。鼓励和引导集中安置户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种养、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分散安置户发展庭院经济、休闲经济、红利经济“三大经济”,对城镇购房户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创业扶持工程、政策增收工程“三大工程”,实现了搬迁户稳定增收,预计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人均收入可达4500元以上。
    (记者 张玉伟)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