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 梦 路 上
——利州区壮大产业决胜脱贫纪实
四川在线广元消息(白洪文 刘俊)一片片果园里青红的李子缀满枝头,智能温室大棚里鲜嫩的夏季蘑菇散发着悠悠清香,梯形藕田里荷叶碧天鱼群嬉戏……描绘出一张张令人神往的靓丽的利州名片。
名片所承载的正是美丽利州从深度贫困、解决温饱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利州产”从“小、散、弱”一步步迈向“大、强、优”的华丽转变。
白朝乡徐家香菇产业园光伏温控大棚
科技助力 特色产业壮起来
白朝乡徐家村香菇产业园内,延绵的大棚向四周延伸,菌棒上的夏菇清香四溢,采收的工人井井有序。
“这里是香菇光伏智能温室,温室四壁玻璃落地采光通透,靠西的一面有‘水帘’,棚顶太阳能发电板一年发电可以收入3万多元。这些仪器传感着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在气温过高时控制室的电脑自动就会发出指令,‘水帘’里的水就会循环起来降低室内温度,这些微水喷头也会自动喷雾。夏季香菇才进入采收期,有了这些科技辅助香菇采收期会延长到9月份。”6月3日,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王钦向记者介绍到。
“这些较为低矮的大棚里种的是灵芝。灵芝一般在4月中下旬下种9月底就采收,这样大棚就有近半年的空闲期。如何利用这个时期呢?有些农户种了蔬菜,但是效益并不高。去年我就通过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研究突破了羊肚菌孢子分解提取,利用大棚空闲期试种羊肚菌卖了60多万元,今年又改进了一些技术收入了80多万。羊肚菌与灵芝两个轮作还相互在土里留下了互补元素。明年,在这项技术更成熟后我会向农户传授,把我们的食用菌产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王钦心中显得非常踏实。
食用菌不仅是白朝乡的传统产业,也是利州区农业招牌。全乡食用菌存量突破1500亩,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椴木灵芝、香菇、金耳等9个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销售。
龙潭乡金鼓村“秦巴金梨”产业园里,即将进入试果期的梨树沿着坡势整齐排列。为节约空间,这些梨树一改以往果树向四周扩展的“身姿”变为向空中生长。
2018年到今年,四川胜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50万元采用山地机械化生产模式,利用土地整体调型、坡度升降等改土新模式建成红梨基地800亩,引进早酥红、红酥宝等7个新品种,到2023年基地年产优质梨可达160万公斤,实现收益1900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700农户建成5000亩以上梨产业区,种植户可增收8000元以上。
因地施策 农民腰包鼓起来
5月31日,荣山镇中口村72岁的村民赵清福正和6、7个年龄相仿的伙计,在为即将“落户”的笋用竹打造新居。
“老乡,你们咋想起要把这些杂树林砍出来栽竹子呢?”
“这些杂树林在这里放着,虽然面积很大就是没有一点收益。我们在山里相隔5米砍一条通道栽竹子,过两年效果就不同了噢。”放下砍刀,赵清福拿起挂在树枝上的毛巾一边搽着满头的汗水一边笑着说。
“昨年我们这里开始发展笋用竹,试种了一下成活率高,今年发笋子还多。村里引进了一个老板把我们的这些杂树山林流转了要种12000亩的笋用竹。林地流转有租金,我们打工有收益,以后老板还要给我们分红利。山还是这座山,林还是这片林,可效益却不是以前的那回事了。我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的山卡卡会成金疙瘩,哈哈。”笑容已悄然泛上赵清福的脸庞。
中口村是高山贫困村,大山环抱、耕地贫瘠。多年来这里的人们种地为果腹,卖粮换盐油,出门两双腿,雨天泥淌流。
脱贫攻坚以来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中口村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革命”:改土改地建梯田,引进业主种果园;硬化村道户相连,危房改造换新颜;走出大山挣现钱,汽车辆辆开回来……而今,400余亩的脆红李、樱桃、高山有机蔬菜园,已经换发生机获得收益。以豆花鸡为主要品种的跑山鸡正在升华“中口味道”,以黑山羊为代表的家畜养殖业正在书写“自然之美”。
“我们利用林地广阔的资源优势发展笋用竹产业1.2万亩,可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这个新的产业将成为中口村推进绿色发展、保证脱贫攻坚成果的新亮点。”村支书朱玉杰信心满满。
宝轮镇梨树村“藕鱼”共生产业
宝轮镇梨树村富乐湾水库下30多道梯田层层叠叠,碧绿的荷叶舒展在水面,待放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嘣咚”时不时水面有鱼儿跳跃,周围青山掩映着白墙红瓦与之绘成了好一幅荷塘“悦色”画卷。
“村集体经济在建了桃园和蔬菜大棚后,还有啥好路子?两年前经过村民商议,利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了100亩土地整改建成了 ‘藕鱼’供养园,每年收益有15万多元。现在有30多户农家也利用房团屋后的地方建起了‘藕鱼’园,不仅有收益还成了村里的一道特色风景,来垂钓享受农家菜的城里人越来越多。”村主任王义如是说。
文旅融合 城郊花园香起来
从广元向西过了宝轮,汽车沿着黑化了的旅游道绕山而上,约莫40来分钟便到了利州最西北部、最高海拔1900米的月坝村。
风格一致的川北民居坐落在溪流两旁,泉水叮咚的麻柳古道在绿树遮掩下很是清幽,山上飘来的野花香味“刺激”了街边花坛里花朵竞相争艳。随处有三五成群的游客驻足拍影留念,亲水的人们更是欢笑连连……谁曾想,几年前这里的景象还是“月坝里子坝,包谷纽子大;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
借脱贫攻坚契机,利州区委区政府以“游古村、揽月坝、探溶洞、踏青流、享田园”的乡村旅游思路,按照“景村一体、产村共建、规划合一”的原则,整合自然、人文、农业资源,构建乡村风光游览、农业景观猎奇、民俗风情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片,打造“蜀道驿站,康养月坝”品牌。
虽然还不到午饭时间,缘溪小食记摊位前簇拥着一群品尝小吃的游客。摊主税雪梅告诉记者,她和弟弟一起在这租了40平米房屋做小吃,游客高峰期她家以凉面、凉粉、豆花为主的小吃,一天就要卖600多碗收入3600多元。“真的没想到,过去的穷山卡现在成了网红地,来这里的游客很多都爱拍抖音,有时我一天都要入镜几十次呢。”税雪梅翻开手机,个个抖音短视频记录着月坝的各个美丽空间。
发展乡村旅游,“月坝”已成一颗耀眼明珠。先后荣获 “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4项国家级荣誉,“四川百强名村”等4项省级殊荣。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
龙潭乡凤凰村复梦园农庄
龙潭乡红色文化园,是利用原梁家岭苏维埃遗址建起的红色旅游景点。留存有乡苏维埃办公场所、战壕、标语石刻等红色遗迹,文化园对外开展穿红军军装、干农活、唱红歌、等参与互动体验式革命教育活动。
“近几年来随着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传统教育的深入,汉中、绵阳、南充和周边县区单位、学校,组织来这里参观学习和拓展体验的越来越多。我们将再完善红色元素,打造红色文化研究传承、红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经典汇集区。”文化园负责人张小雪信心勃勃。
精珍味业
2017年,利州区顺利脱贫摘帽踏。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如今,全区上下在“撸起袖子战疫情、扎起裤腿搞产业”的热潮中,围绕“5+3”产业体系建优基地集聚发展,夯实根基,向着乡村振兴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