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利州区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0-06-03 16:44: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向朝伦

大塘村新村一角。张建  摄

四川在线广元消息(郭桂花) “筲箕大个湾,簸箕大个天,山高路陡,缺水少电,产业无靠,问题‘挂号’”这曾是利州区嘉陵街道大塘村的真实写照。而说起如今的大塘村,村民们的打油诗画风是这样的:“公路四通八达,产业芝麻开花,不缺光纤电话,争当小康人家……”。

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2400元的小山村是如何实现整村脱贫的?近日,记者进村探访。

扬正气,文明乡风大改善

6月 3日,沿着一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记者来到了大塘村,村口硕大的水泥碑牌上赫然刻着“大塘村村规民约”几个字,仔细一看,从家庭和睦相处到邻里互助,从勤俭持家到守社会公德,无一不囊括。

“以前村子穷,主要是大家心不齐,劲没往一处使。”大塘村党支部书记任慧说,2014年,村里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84人,占全村人口的近三分之一。由于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突出,村委会办公楼一直不通电,人畜饮水项目也因管理不善无法使用,村民怨声载道。村子曾一度因“信访不信法”的不良风气成为全区“挂号”的问题村。

“坚决不能让歪风邪气影响脱贫奔康,法治扶贫很关键。”利州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向军说,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区法院党组认真摸排分析后,开始“对症下药”祛除村民思想上的贫困“因子”:法官进村以案释法,让村民做法治明白人;创建“法治微信群”,让村民享受便捷的司法服务,化解积怨;打造法治文化阵地,编制“村规民约”,评选“五好家庭”;民主推选“领头羊”,严格村务公开……一系列深得人心的举措让大塘村民对村支“两委”的信任与日俱增,文明乡风得到很大改善。

强基础,村容村貌大变样

人心齐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如何通过帮扶进一步提升大塘村民对村子的认同感,凝聚“挪穷窝”的共识?

“村民急需急盼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这就是我们驻村帮扶工作的着力点。”利州区法院驻大塘村第一书记张建说,在区法院的积极协调下,大塘村首先展开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大会战”——从区行业部门争取资金,对入村道路和入户路实施拓宽改造硬化;大幅提升土地生产能力,对720亩土地实施整理改造;争取市电力公司支持,实施建设三箱生产动力电3处,改造绝缘线路4000余米……

短短几年,大塘村焕然一新:村道拓宽到5米,全村146户入户路、院坝全部硬化;宽敞的党群公共服务中心,群众急需的卫生室、文化室、电子商务工作室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一应俱全。

“前几年,老百姓出门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大车小车随便来,多亏扶贫政策好!”说起如今的变化,大塘村一组村民任长庚一脸自豪。

兴产业,示范引领大丰收

“我算是赶上了好时代,这把年纪还让我也富起来了!”6月3日一大早,“伺候”着满圈滚圆的猪儿,大塘村一组任忠成笑眯了眼。

任忠成老两口年老体弱,仅靠每月一百多元的养老金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村上通过党员民主评议和自身意愿,确定他为贫困党员生猪养殖示范户,利用帮扶单位党建扶贫资金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目前,已顺利脱贫的任忠成发展生猪养殖达40余头,去年一年就实现增收5万余元。

任忠成一家借力党建扶贫资金实现脱贫,仅是大塘村通过党建示范项目引领群众致富增收的一个缩影。

“产业持续‘造血’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奔康。”张建说,为了找到适合大塘村的产业增收路子,区法院与村支“两委”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不仅让党建示范项目惠及全村每户贫困户,还以“长短结合”模式,打造以核桃干果、清脆李种植和跑山鸡、肉牛、生猪养殖为特色的种养殖产业示范园,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该村养殖园区发展培育2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跑山鸡养殖家庭农场,2个生态生猪养殖场;核桃种植扩大到400余亩,原有的2000株清脆李和500株石榴在科学管护下产量增收一倍。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如今的大塘村,户户都有增收路,家家均有余钱花,每年依托种养殖业人均增收上千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