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杨鸿波 陈绍海)“我想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肉牛养殖,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9月22日,在旺苍县龙凤镇龙安村七组赵大军的青山大军养殖家庭农场,几间牛舍里大大小小100多头健壮的肉牛。
2011年,回家过春节的赵大军发现,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土地资源大量闲置,茂盛的灌木杂草为发展生态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赵大军说干就干,一边筹集资金,一边学习养殖经验。2014年,由于家庭原因,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服气的他通过流转村里六户农民的土地,利用宽阔的土地和优质的水源建立了青山大军养殖家庭农场。
如今,赵大军利用“养殖-收购-销售”为一体的模式,打造全产业链,实现多方位增收,一年下来有40万元的净利润,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
不甘贫困返乡创业
“昨晚下了夜雨,早上割的草露水有点多,我把割的草在屋里院坝打开晾了一会儿,现在干了。”龙安村60多岁的熊启寿老人背来满满一背篼打的野草。
来回几次搬运,称量一合计,熊启寿两个人一上午打了1500斤草料,拿着结算的260元钱,熊启寿乐呵呵地走了。
像这样为赵大军养牛场割草来卖的,村里每天有5人以上。
赵大军所需要的草料也很简单,就是平常山地上的野草,农家收割庄稼后剩余的秸秆等草料,在他这里都可以被合理地利用起来。
“夫妻俩一天可以割一吨以上的草,一天下来能收入400元左右。养牛场每年单是草料工钱就要支出30万元左右。”赵大军介绍说,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这些留守在家的老弱群众通过割草又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从事肉牛养殖前,赵大军在外闯荡20余年。2014年,由于家中母亲多病、子女读书,个人无技术,被村里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贫困户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定要早日脱掉这个帽子。”赵大军立志返乡创业。
村里有丰富的水草资源,肉牛养殖市场前景看好……通过行业摸索,毫无养殖技术的赵大军悉心学习肉牛养殖知识,在各级帮扶下,通过贷款、外借等方式筹集60多万元,买回了12头牛,专心做起了“牛倌”。短短几年,赵大军不仅偿还了当初的60多万元债务,给母亲治病有了多余的钱,两个孩子的吃穿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017年,赵大军如期摘掉贫困帽。
先富带后富同奔富裕路
自己富,不算富。赵大军在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要带动山乡发生变化,让乡村美起来,群众生活更加好起来。
“我们这一代是生活在祖国克难攻坚,解决温饱的上升时期,那时候,家家户户,一草一木都非常珍贵,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乡村的需求好像越来越少,但是我觉得不尽然,我了解在外打工人,他们渴望家乡的发展。”赵大军介绍,在今年参见全县两会的时候,他就积极发出倡议,要继续强化农村的道路、水、电、土地整治,搭建返乡群众回乡创业的平台,让年轻人回归家乡,致富家乡。
“愿意发展养殖的群众,我愿意搭把手。”赵大军说,近几年,村里的姚宗海、姚海军两家养了两头母牛,他都上门服务,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免费为他们送青饲料,兔费为生病的母牛和产的小牛治病、打针,还帮助他们提供销售渠道。
身边的群众家里无劳动力但有土地的通过入股方式加入家庭农场,或在农场务工;有劳动能力的自己养殖肉牛,赵大军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不仅帮助和带动本村老百姓发展产业,赵大军还积极帮助和带动县内周边养殖户发展养牛产业,扩大规模。
普济镇月溪村杨波,长年外出务工也没挣到啥钱,山区条件差,家庭特别困难,由于资金紧缺,养殖的全是土牛。赵大军将一头价值18000元的纯种西门达尔种公牛赊给他,帮助其发展良种养殖。杨波的旺苍县犇羴鸿运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120多头母牛。
目前,赵大军的青山大军养殖家庭农场已建成省级标准化养牛场,农场存栏肉牛150头,年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带动3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接下来赵大军打算发动周边老百姓大量种草,高价回收,一年保证他们能挣到更多的钱,另外发动周边外出务工青年回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