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十二事图》石刻记载清代农桑技艺

2019-10-10 10:14:3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向朝伦

    在广元市皇泽寺北侧廊内的石壁上,有一组高1.3米、长5.8米的石刻画,其拓片先后被原国家纺织工业部和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为啥要收藏远在秦巴山区的这组石刻画?
  原来,虽然史书上屡次记载中华民族祖先早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和织帛等工艺技术。但是,由于时代久远,不易保存,现存反映蚕桑技术的实物证据却不多。而皇泽寺中的这组石刻,由于真实再现了清代当地农桑技艺的全过程,便显得十分珍贵。
  这组石刻名为《蚕桑十二事图》,由十四块石碑组成,由“选椹、种桑、树桑、条桑、窝种、体蚕、馁蚕、起眠、上簇、分茧、腌种、缫丝”12张图构成,使人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从采种育桑到养蚕缫丝的全过程,图画精美,镌刻细巧。
  这套石刻的作者,是清代湖北京山(今荆门市代管县级市)举人曾逢吉。他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出任昭化知县,见当地百姓生活贫困,便令各处利用广袤的田野栽桑养蚕,并著书立说,总结推广种桑养蚕技术。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曾逢吉调任广元知县,又组织百姓在县境内的驿道上种桑树23万余株。地方志记载,正是他倡导组织种植桑树,使“千里驿道皆桑树成荫,胜过河阳桃花、江南柳色”。
  清道光十年(1830年)冬,曾逢吉升任松潘府同知(知府之副职)。离职前,他精心绘出这组《蚕桑十二事图》,令人刻碑立于先蚕祠内。民国时,石刻移陈于广元南门蚕桑局内,1974年移于现址陈列。 本报记者 张庭铭 整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