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昭化区深入开展法治惠民“12345”工程纪实

2021-02-02 16:35: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向朝伦

法治照亮脱贫攻坚路

——广元市昭化区深入开展法治惠民“12345”工程纪实

四川在线广元消息(崔华忠 周小丁 杨黎明) “感谢你们的意见,我会通过合法途径来解决诉求。”在广元市昭化区磨滩镇“法治赶集”现场,一直被邻里纠纷困扰的磨滩村村民张某经过法律工作者答疑解惑后,终于消除心中困扰。这是昭化区把法律服务送到基层、助力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侧面。

推进脱贫攻坚,法治扶贫既是重要内容,又是坚强保障。近年来,昭化区将法治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探索推行法治惠民“12345”工程,即:建好一支法治扶贫队伍;规范建设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两室”;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建房合同审查、产业发展(增收项目)合同审查、“遵纪守法、孝老爱亲”主题教育和法律援助全覆盖四项专项行动;建好法治文化广场、长廊、墙、专栏、图书角五类法治文化阵地。

随着该项工程的深入推进,昭化区实现法治文化“进村”、法律服务“入户”、基层治理“到人”,切实打通了法律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米”,为决胜脱贫构筑起坚强的法治保障。

配强法治“主力军”

“幸亏当时有懂法律、懂政策的干部反复做工作,不然我哪里能这么快住上新房哦!”每当提到自家拆旧房建新房的事,射箭镇京元村村民赵军海都会感慨一番。

赵军海提到的“懂法律、懂政策的干部”,有个更专业的称呼——“法治扶贫骨干人员”。2018年,昭化区推动“危旧土坯房建拆改”工作,包括赵军海在内的许多群众心有顾虑。广大法治扶贫骨干人员依据《土坯房建新拆旧奖励政策实施细则》,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动员,详细解读奖补政策,激发群众拆除土坯房积极性。全区拆除土坯房2.92万余户,土坯房占比从近70%降至3.6%。

如果说建立主责骨干队伍是让贫困群众知法、说理有依靠,建设规范“两室”则让大家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表述有了地方。

昭化区结合63个贫困村实际,全覆盖建立规范化法治宣传室和人民调解室,常态开展法律普及、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等,让法治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贫困村人民调解员先后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097件,成功化解1083件,调解成功率达98.7%,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开行法治“直通车”

“你们快帮帮我,房子没修好,还被人告了。”去年1月初,年过7旬的独居老人仲某颤巍巍地来到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原来,仲某是王家镇贫困户,修建新房时找到承包商何某制作树脂瓦。然而验收时,仲某认为树脂瓦不符要求,拒绝支付余款,何某起诉至区人民法院,老人一下慌了神。

听完讲述,工作人员当即决定给予法律援助,并指派卫子法律服务所承办此案。在法律工作者的努力下,双方各退一步达成调解协议。

7旬老人成功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得益于昭化区将法律援助网络向基层延伸,常年开行法律服务“直通车”。

这些年,昭化区大力规范建设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大厅、镇法律援助站、村公共法律服务室,特别是在63个贫困村建设法律援助联系点,安装法律援助公示牌,公示法律援助范围、申请资料、工作人员姓名及联系电话等,形成以区法援中心为龙头,镇、村(社区)法援工作站点为补充的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如今,贫困群众在家动动手指、打个电话,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务。

“通过建立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形成了贫困村群众法律援助‘一小时服务圈’。”区委依法治区办主任、区司法局局长张远亮介绍,该区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19个、法律援助联络点210个,实现贫困村法律顾问全覆盖,贫困群众全部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近3年来,昭化区法律援助中心累计接受咨询4558人次,办理贫困户法律案件1223件,挽回贫困群众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

撑起法治“保护伞”

虎跳镇71岁的贫困户黄某体弱多病,丈夫去世后生活困难,子女却以各种理由不履行赡养义务。无奈之下,老人向区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受理该案后,工作人员及时到村、组了解情况,收集证据,代老人起诉至昭化区人民法院,法院迅速判决子女履行赡养义务。该案从申请援助到办结,仅一个月时间。

为深入开展孝老爱亲专项行动,昭化区利用乡镇赶场日、村民小组群众会、脱贫攻坚走访入户等时机,广泛宣传孝老爱亲法律知识、优良传统、典型案例,开展专项排查1330余次,排查涉及不赡养老人问题13例,调解成功10例,开庭成功判决3例。

一个个专项行动,不仅强化了贫困群众法律观念,撑起了法治“保护伞”,更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构筑起脱贫奔康的“强动力”。

“猕猴桃产业能做大做强,得益于法律顾问保驾护航。”卫子镇云雾村村民李俊说,他们真正尝到了“产业致富忙、法治添保障”的甜头。从制定产业发展合同到审查项目合法性、合作方资质,到审核把关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等,村法律顾问全程跟着产业“跑”,填平了许多涉法问题的“坑”。几年下来,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大,大家的发展信心也越来越强。

“每个贫困村配设的法律顾问,都是村里的‘宝贝疙瘩’。”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产业发展、邻里纠纷、家长里短、法律困惑找法律顾问,已成为广大群众的习惯。

唱响法治“主旋律”

村前村后张贴法治标语、家家门前悬挂孝廉对联、老幼妇孺讲述感恩故事……行进王家镇方山村,处处新貌让人心潮澎湃。

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美丽富足,法治文化的浸润功不可没。

“法治文化具有引领性和感召性,能促进社会治理、移风易俗和强基赋能。”源于这样的理念,昭化区统筹运用区、镇、村三级财力,坚持与贫困村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因素相结合,与贫困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村民自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外出务工、婚姻家庭、邻里关系、交通安全等法律服务需求相结合,聚力建好贫困村法治文化广场、长廊、墙、专栏、图书角,累计在贫困村建立法治文化广场12个、法治文化墙30个、法治文化长廊2000余米、法治文化专栏63个、法治文化图书角63个,形成了区、镇、村一体推进、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良好局面。

“让贫困群众享受法治红利,是法治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张远亮告诉记者,昭化区深入开展法治惠民“12345”工程,以磅礴力量推动全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彰显出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特有的引领推动和基础保障作用。下一步将紧抓全省全面依法治县(区)示范试点契机,持续深化法治惠民“12345”工程,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强化基层治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编辑推荐